2022年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从数据上来看,可以说“不好看”!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8.0%、46.7%和47.1%,均有所滑落,已经非常接近4月份的低点。
这说明了啥?
PMI其实比PPI还有代表性,因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包含:订单情况、生产情况、供应商情况、雇员、价格在内的几乎全产业链要素,对当下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会更真实。
而PMI走成这样,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疲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8.0%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制造业下行的趋势愈发明显。
为啥在“放水”的背景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指数传递的信息。
信息一:需求不足
从统计局数据上来看,生产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换言之——既有订单减少;
新订单指数为46.4%,比上月下降1.7%,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7%,比上月下降0.9%,也就是说——新增订单也在减少。
综合来看,国内外市场都存在需求不足的情况,导致制造业开始缩产。
信息二:价格降低
统计局数据显示,出厂价格指数为47.4%,较上月降低1.3%,产品出厂价格总体水平继续回落。
也就是说,不仅订单减少,价格也在回落,这反应产能过剩。
这意味着,如果供给关系再不改善,那么惨烈的价格战或将打响。
信息三.信心不足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48.9%,较上月下降3.7%,这反应了制造业市场预期总体有所回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分化严重:
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低于43.0%,这说明企业信心严重不足。
而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PMI和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继续位于景气区间,市场需求保持增长,企业对行业发展较为乐观。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认为主要是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这导致了供给和需求的错配。
这个是今年一直存在的问题。
比如,近期媒体报道的,这个地方几十万吨蔬菜运不出来、那个地方牛羊来不及转移等等,都是这个问题的缩影。
农副产品充其量,只能算是物流问题的一个缩影。
对于当代商业,一个环节的错配,就会导致上下游的错配。
试想一下,双11某个商家,手握上万订单,但仓库被封控,导致发不了快递,会发生什么?
对应到外贸行业,这个现象特别明显。
尽管外贸的成交额看起来还正常,但这其实是因为通胀,以及中美汇率倒挂所造成的,但商品成交量已经有了明显回落。
从近日媒体报道“大量的空柜堆积在码头,对港口管理疏解带来压力”就可以看出,如今的外贸行业的冷清。
尤其要注意的是,外贸作为我们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养活了很多人。
如今拐点已过,意味着不需要这么大的产能,自然就会反映在生产端要求的降低,从而波及整个链条上的用工和上游原材料需求,这显然对PMI的表现影响是比较大的。
最后就是大环境的影响
最近国内外一系列事情,包括但不限于美国CPI超预期、人民币强势、国内降准,允许房地产企业上市,以及对疫情的管控措施等等,都对当下局势产生了影响。
但总体来看,全球同此凉热。
现在欧美要么继续加息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打击各种需求,通缩放大;要么转鸽大概率会产生滞涨。
如果欧美发生衰退,那么我们明年的外贸情况可想而知。
综上,我们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打通市场中间壁垒,形成真正的“内循环”体系,达到改善居民收入的目的。
我一直有个观点,不解决居民收入的放水,只能是少数人的狂欢。
综上,从11月PMI数据上来看,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大家要做好准备。
其实我一直有个疑问,为啥要到“最危险的时刻,才发出最后的吼声?”“早干嘛去了?”
相关报道:
中国官方周三(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11月继续萎缩,创出今年四月份以来的新低,使本来就不被看好的经济前景更加暗淡。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三报告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回落,降至48.0%,连续两个月低于50%的临界点,也低于经济学家预测的49%,显示制造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11月的采购经理指数比十月份低了1.2个百分点,创下七个月来的新低。
这项指数低于50意味着该行业处于衰退状态,高于50则标志着进入扩张状态。
11月衡量建筑和服务业活动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7%,比10月份的48.7%低了两个百分点,而且也创下七个月来的新低。
11月的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7.1%,比十月份低了1.9个百分点。
“11月份,受国内疫反复散发、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中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星期三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
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反弹,北京依据其“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在多个城市实施历时漫长的封控措施,严重冲击民众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
河南省会郑州拥有台湾鸿海集团公司旗下富士康公司全球最大的iPhone加工工厂,但是疫情以及封控措施导致工人逃离以及工人与警方的激烈冲突。
路透社引述经济学家的分析指出,中国极端的防疫封控措施目前已经影响到中国GDP的四分之一,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还将延续至2023年的大部分时间。
由于“动态清零”和过度的封控措施不得人心,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内的中国多座城市近日十分罕见地爆发了反封控示威活动。上海的示威者喊出了“习近平下台”和“共产党下台”的口号,而清华大学的学生则在校园内手举白纸举行示威,引发一场无声的“白纸”抗议运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遭遇房地产业持续低迷以及全球对中国货物需求下滑的困难,而不断飙升的疫情更让中国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中国大陆新增本土感染者在上周日创下历史新高之后,这两天略有回落。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星期二零时至24时,中国大陆全境新增本土感染者37612例,其中确诊病例4236例,无症状感染者33376例。
“随着新冠疫情继续恶化,下行风险也持续增长,而且将严重影响进入2023年后的经济,”伦敦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研究员谢娜·岳(Sheana Yue)在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出炉后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
尽管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双双创下七个月以来的新低,沪深300中国蓝筹股和上证综指星期三收盘都略有上扬,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提振经济。
中国当局在11月已经出台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措施,包括为挽救房地产业而放松银根,以及制定旨在为封控措施松绑的“二十条”防疫新规,以求实施“优化”和“精准”,而不是“一刀切”或“层层加码”式的大规模封控措施。